得知消息的皇太极其实对于这个事情并不惊慌失措,反而觉得整个海州城和辽阳城是非常安全的,现在沈阳城破后续的作战无非就是何时彻底清扫城内叛军罢了。
“大军坚守辽阳城即可,至于登莱军我看其经过突袭我辽东之后也是消耗甚多。现如今以坚守为主。袭扰为辅。不足为惧,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收复沈阳。锦州明军多日未有动向,定存有怯战之意。不宜大举进攻以骚扰为主要,要使得锦州防御的明军人心惶惶,只得坚守,不得有任何外出。春汛马上就至,工匠营应加快在沈阳城周边重新设立工匠所。兴华公司出售的各种设备应尽快安装,快速恢复生产。搜罗到的那些登莱军火枪装备是否可以进行仿制?”皇太极转头询问工匠负责人。
“登来军出售的二式燧发火枪,在工匠所还在之时,1月仅可生产700只左右。现如今工匠所要重置,估计今年也只能生产2000只左右。至于登来军现在装备的新型火铳,本是在曾经缴获的三式火枪基础上增加了新型击发装置。
小装置应该是以铜制为主内装发射药,这种发射药无惧风雨等环境影响。都可以顺利激发,我们根本无法仿制。至于根据被登来军击溃的士卒们反映其装备的新型连发火炮,我们没有任何实物参考,只是凭口述更是无法仿制。”负责人很是无奈的跪下回答道。
“那登来军此次突袭我辽东时所用的三人便可操作,快速行动的虎蹲炮呢?”皇太极说的便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关于登来军最新装备的迫击炮。
“这型虎蹲炮与连发火炮相同,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只是听口述。虽然我们手中有两发并未爆炸的哑弹,但是从其结构上来看非常精妙,这种火炮我们没法仿制,至于这些炮弹更是需要相当精密的车床设备。更是无法仿制。”负责人将头低的很低。
其实哑弹收拢的并不少,大概有十几颗。只不过这些人确实没有见过这种哑弹,以为是普通的开花弹。便将这些弹药集中在了两个箱子。不过即使是没见过的开花弹,但是负责运输的士兵确实也比较小心的安置。不过还是因为道路颠簸发生了殉爆。只留下了两颗,一颗没有了后部稳定翼,而另外一颗也只是半颗而已。
“这次登莱军发动反击,是否安排信使让守军详细的描述一下这次进攻中是否有新型火炮参与?”代善开口询问。
“尽快安排。不仅要安排信使,更要熟悉制作的匠人前往查看。”皇太极下令到。
“既然我们订购的设备已经到位。是否可以考虑散布消息?”代善提议到。
“暂时不可,设备还未完全安装到位,工匠营那里确定设备完全可以使用之后再行定夺。夏季马上就要到咸镜道的水军如何了?”皇太极突然岔开话题,询问另一个。
“目前水军有战船七艘,水军那里上了折子提议夏季是否突袭朝鲜釜山道地区,一来可以训练水军作战。二来也可震慑朝鲜王,我看这次协同登来军作战的有平安道的朝鲜军士,是否可以让朝鲜王室对其施压,让平安道撤回这些军马,令辽南防御空虚一些?”代善询问道。
“暂且不用。至于进攻朝鲜南部的事情。令咸镜道的军队与水军联络定一个水陆同时行动得折子。”皇太极有些疲惫的说道。
“倘若咸镜道与水军同时行动,届时是否会遭到平安道的进攻?”代善质疑道。
此时整个后金的局面其实比历史上要糟糕的太多,历史上己巳之变以后皇太极的政治地位从八王议政变成独裁,整个西部蒙古也从威胁变成了政治盟友。在政治上取得的空前的威望。在军事上不仅打击了明军的军心士气,而且对朝鲜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为随后1636年远征朝鲜迫使其断绝与明朝关系奠定了基础。而在经济上的利益就更多了,在清实录记载中,俘获人口牲畜数10万。极大的缓解了后劲的经济危机,补充了其劳动力和兵力,为后续的战争提供了物质和人力基础。
但是经过整个辽东突袭战之后,皇太极发现自己也仅仅是搞定了阿敏夺去了镶蓝旗控制权,获得了整个西部蒙古部落的暂时合作,而本就与自己亲近的科尔沁等蒙古部落却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自己所带回来的10万人口牲畜完全无法弥合蒙古部落的损失。而随着平安道的朝鲜本土反抗势力加入整个辽东突袭战序列,使得自己陷入了多线作战。一方面要防御整个辽南地区的登莱军,一方面又要针对朝鲜平安道。
因为后金需要大量军事物资,导致李适控制的咸镜道能出动的兵马,只有作为主力或者说是宗主国的女真兵马,而李适的兵马能控制本地反抗势力就已经勉为其难,瓦克达也几次提出增加驻防兵力的折子。只是皇太极不知道的是,整个女真北部已经和兴凯湖附近已经归属于兴华公司的部落开始交火,可以说后金现在是四面皆敌。
“这个就需要我们提前与登莱军那里做好协商,目前登莱军也是外强中干,虽然我大金无法一举击溃,但是对方也同样如此。现在沈阳已重新光复。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压制明军,与登莱军保持对质,这次登莱突袭对我大金也并非全部都是坏事。日后辽东旧民反抗之势必然减少,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恢复生产。尤其是盔甲与火器的制作,我们这里慢上一日登莱军的火器就要犀利一分。
既然登莱军新式火器无法仿制。那就将最精良的火器大量制作,重建汉军旗火器营。”皇太极这话对于在座诸位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震动,毕竟汉军旗的建立对于整个后金的军队与政治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如果在辽东突袭战之前,皇太极以个人威望或者说是因为登来军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火器优势,导致后金军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对于建立汉军旗都是相对比较看重。
而随着己巳之变以后金蒙古骑兵为主所获得的巨大战果来看,骑射依旧是突破大明的重要作战手段,这让本就处于妥协心理而同意建立汉军旗的中低级将领反而不认同汉军旗的建立。
这就不得不提出穿越者对历史的改变,如果按照历史上己巳之变的结果,本身已经控制辽东,仅有部分地方反抗的辽东汉民,这次经过登莱军的辽东突袭战,反而不仅将后金整个大后方搅的一塌糊涂,而且也导致本就有的辽东汉民被全部迁至辽南地区。而历史上用来扩大人口需求的百姓,在这里变成了重建和恢复生产的角色,重建汉军旗就意味着掳掠过来的百姓青壮,尤其是壮丁男性,无法为各旗从事生产农业劳动。
汉军旗的建立从资源上来说不仅从生产人口变成了脱产士兵,导致资源生产减少而且还加大了粮食需求。而皇太极并没有急着实施反间计的根本原因,也是希望在完成辽东地方生产恢复之后,再考虑汉军旗火器营的建立,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要保证登莱军不会主动出击,破坏后金的重建工作。
但是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未来重新建立汉军火器营,势必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其实皇太极本身也清楚这些军官反对的理由。上层反对的理由无非是坚持其设立国满足的传念,认为火器操纵会削弱骑兵优势,担忧汉化进程可能加速冲击好不容易建立的文化认同。火器部队的建立也会打破原有的军事权力格局。对这些上层会有冲击。
而中层低层的军官会认为新兵种建设会导致军费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火器部队专业化可能削弱传统骑兵的地位。新型的火器使用,军官晋升通道会威胁就有军功集团。
而延伸出来的制度改革也会导致是否会将火器营纳入八旗体系,单设火器训练还是混合训练的练兵规矩,而且很明显铸炮工坊与弓箭作坊的资源分配也会出现矛盾。
而说到底,皇太极其实更清楚这所谓的火器营建立产生的矛盾主要也就是三点,一是游牧传统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二是部落军事民主制与中央集权制的矛盾。三是民族本位还是实用主义的治国建国理念。
但是作为历史上对于后金或者说后是清朝建立的重要奠基者皇太极来说,这三点都是必不可少,也必须做改革的事情。目前为止针对大明军队骑兵还是绝对的压制,而火器作为改变未来战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必须要发展的,这从他南下北京城时做出的防御登来军的作战。策略就可以体现出来,唯一让他失算的无非就是火器的发展在登莱军手中实在是太快了。
而皇太极也清楚未来的作战模式,在后金现有的火器装备情况下,以步,骑,炮三兵种协同作战为后金未来的作战模式。
而皇太极称帝集权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不得不说汉军旗的建立,创造了一支完全由皇太极掌握的新生军事力量。毕竟在此之前整个对外征战其实严重依赖满洲骑兵使得其军事贵族在政治中有极大的话语权。拥有了火器营或者是汉军旗,他在战略上对传统骑兵的依赖性相对降低,这意味着即使部分贵族不合作,他依然有能力组织并赢得战争,从而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而汉军旗本身由汉人为主体,而汉人的将领和工匠通过军功和技术获得晋升赏赐,他们的荣辱兴衰完全系于皇太极一人之身,这个新兴的功勋集团与旧友的满洲军事贵族没有深渊。本身就是皇太极巩固权力的坚定支持者。
而火器制造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矿产,工匠,技术,财政等大量资源。皇太极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将这些资源牢牢掌握在中央或者是自己的手里,没有分散到各旗,换句话说,谁掌握了这种最先进的武器生产,谁就掌握了军事话语权的制高点,这确实是一种很强的集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