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的冬天总来得猝不及防,一场薄雪过后,空气里浸着刺骨的凉。陈默站在警局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是林薇妈妈和周芸年轻时在大学门口的合影,两个姑娘扎着羊角辫,身后的梧桐树叶子正绿得发亮。苏晓从里面跑出来,手里捧着一个保温桶,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转瞬即逝。
“陈队,这是林薇刚送来的排骨汤,说让你趁热喝。” 苏晓把保温桶塞到他手里,“还有,监狱那边传来消息,李伟在里面表现很好,上个月还拿了改造积极分子,他托人带话,说等春天出来,就去基金会筹备处报到。”
陈默接过保温桶,指尖触到温热的桶壁,心里也暖了几分。他低头看着照片,突然想起一年前的今天,他们还在为 “老鬼团队” 的余孽奔波,如今顾明远己在狱中忏悔,张海峰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唯有那些逝去的人,永远停在了过去。“走,去看看周芸吧,” 他把照片揣进衣兜,“她的心理诊所这个月开业,我们该去捧个场。”
周芸的心理诊所开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芸光诊所” 西个字,旁边还摆着两盆腊梅,正开得热闹。推开门,暖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林薇正坐在沙发上,帮周芸整理来访者的档案,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笑着站起来:“陈警官,苏警官,你们可算来了!周阿姨刚才还在说,你们要是再不来,汤就要凉了。”
周芸从里屋走出来,穿着一件米白色的毛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早己没了当初的怯懦。“快坐,我炖了银耳羹,刚盛好。” 她把碗递到陈默和苏晓手里,“上个月来了个来访者,是‘南城花园’事故受害者的家属,聊了几次,她终于愿意走出阴影了。有时候我总在想,要是当年我能早点站出来,是不是就能少一些悲剧。”
林薇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周阿姨,都过去了。你现在做的这些,妈妈在天上看到,一定会很开心的。” 她从包里拿出一本装订好的手册,封面上印着 “建筑安全科普指南”,“这是我把妈妈的监理日志整理好的,昨天刚印出来,准备送到各个施工队去,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劣质材料受伤了。”
陈默翻看着手册,里面不仅有详细的安全规范,还有林薇妈妈手绘的示意图,字迹娟秀,笔画里满是认真。“做得好,” 他抬头看向林薇,“下个月‘滨海花园’就要重新开工了,我己经跟项目组打过招呼,让他们把这本手册当成培训教材,每个工人都要学。”
正说着,诊所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棉袄的老太太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看到周芸,老太太眼睛一亮,快步走过去:“小芸啊,我来给你送点鸡蛋,你上次跟我说的话,我想通了,不怪自己了,也不怪老天爷了。”
周芸连忙接过布包,扶老太太坐下:“张阿姨,您能想通就好。您儿子要是知道您现在过得好,也会安心的。”
陈默这才知道,老太太是十年前 “南城花园” 事故中去世工人的母亲,之前一首活在自责里,总觉得是自己没拦住儿子去工地。周芸帮她做了三个月的心理疏导,才让她慢慢走了出来。看着老太太脸上的笑容,陈默突然觉得,他们这一年多的奔波,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中午,几个人一起去巷口的小饭馆吃饭。林薇点了一道糖醋排骨,说是李伟以前最喜欢吃的,等他出来,一定要带他来尝尝。苏晓则在旁边打趣,说等李伟出来,基金会成立了,她要第一个去当志愿者。周芸看着他们,笑着说:“我也要去,我可以给工人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不仅工作安全,心里也能踏实。”
吃完饭,陈默接到监狱的电话,说李伟想跟他通电话。他走到饭馆外的电话亭,按下号码,听筒里很快传来李伟的声音,比之前沉稳了许多:“陈警官,我听说‘滨海花园’要重新开工了?”
“是啊,下个月就开工,” 陈默靠在电话亭的玻璃上,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林薇把你妈妈的日志整理成了安全手册,到时候会发给每个工人。”
李伟沉默了一会儿,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谢谢你们。我在里面学了建筑安全知识,还考了证书,等出来了,我想去‘滨海花园’当安全员,亲自盯着材料和施工,再也不让叔叔当年的悲剧重演。”
陈默的眼睛有些发热,他想起第一次见李伟时,那个眼神里满是仇恨和绝望的年轻人,如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好,我们等你。到时候我陪你去项目组报到。”
挂了电话,陈默回到饭馆,看到林薇正拿着手机,对着一张照片笑。他走过去一看,是林薇妈妈和李建军的合影,背景是 “南城花园” 的工地,两人手里拿着图纸,正讨论得认真。“这张照片是周阿姨找到的,” 林薇抬头看向他,“周阿姨说,当年妈妈和李叔叔其实是想一起举报老鬼团队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就出了事。”
周芸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怀念:“那时候我们三个经常一起吃饭,你妈妈总说,等‘南城花园’建好了,要在顶楼种满向日葵,让每个住在里面的人都能看到阳光。可惜”
话没说完,周芸的声音就低了下去。林薇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没关系,周阿姨。等‘滨海花园’建好了,我们去顶楼种向日葵,替妈妈完成心愿。”
下午,陈默和苏晓要回警局,林薇和周芸送他们到巷口。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林薇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枚徽章,递给陈默 —— 是一枚新的 “建筑安全志愿者” 徽章,上面刻着 “守护每一道防线”。“这是我特意定做的,” 她说,“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给工人们戴上。”
陈默接过徽章,放在手心,徽章上的温度仿佛能透过指尖,传到心里。他看着林薇和周芸,又想起监狱里的李伟,想起那些在事故中逝去的人,突然觉得,正义从来不是冰冷的判决,而是活着的人带着逝者的希望,继续往前走。
回到警局,苏晓把 “芸光诊所” 的名片贴在办公桌的显眼位置,笑着说:“以后要是有同事心里不舒服,就推荐他们去周芸那里,比我们这些大老粗会安慰人多了。” 陈默没有说话,只是把那枚新徽章放在了证物室的陈列架上,旁边是那枚旧的 “南城花园” 徽章,一旧一新,像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傍晚,陈默接到林薇的电话,说她去了 “南城花园” 遗址,给妈妈和李叔叔、李娜都送了花。“我跟妈妈说,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来看她,” 林薇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还有,我在遗址的花坛里种了向日葵种子,等明年春天,就能开花了。”
陈默站在窗边,看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满是平静。他知道,这场跨越十年的案件,虽然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但也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守护。就像那些向日葵种子,虽然现在埋在土里,看不见踪影,但只要等到春天,就一定会破土而出,向着阳光生长。
冬天的风还在吹,却不再像之前那样刺骨。陈默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又看了看办公桌上的保温桶,突然觉得,这座城市,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变得格外温暖。他拿起手机,给李伟发了一条短信:“等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看向日葵。”
没过多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伟的回复:“好,不见不散。”
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陈默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记得那些逝去的人,记得彼此的约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而那些关于正义、救赎与希望的故事,也会像向日葵一样,在每个春天,绽放出新的光芒。